>> 您现在的位置: 365bet备用官网 >> 教师之家 >> 论文集锦 >> 正文
浅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字体:
浅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作者:陈帜洁    文章来源:田东二幼    点击数:1452    更新时间:2012-12-18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品德教育的重点,陈鹤琴先生说过:“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重习惯的养成的。但是习惯不是一律,有好有坏。习惯养的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的不好,则终身受其害。”叶圣陶先生则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由此可见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呢?  

    一、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必要性 

    1 、社会、家庭对幼儿良好习惯形成的影响

马克思曾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幼儿生活在各自不同的环境,环境不同造就他们不同的思想品质、性格特征。幼儿不良行为的根源不在自身,而在于现实社会中不良环境。幼儿年龄小,明辨是非的能力差,如吃喝玩乐,抽烟喝酒,用钱赌博,互相攀比等等不良的社会风气,会让他们产生错误的认识,影响良好的习惯。幼儿时期是人生的最初阶段,可塑性极强,是最适当的养成良好习惯的时期,是培养幼儿种种健全心理的时期,抓住幼儿期这个黄金季节,帮助幼儿从小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将会使他们终生受益,这对提高人的素质乃至整个国民的素质具有重大的意义。

    家庭是孩子的避风港湾,是幼儿学习、模仿角色行为的重要场所,在家里模仿父母的行为,家里人的传统习惯、生活作风、思想品德等对孩子个性、习惯和品德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孩子是否诚实、文明、健康等无不与家庭的熏陶和父母的潜移默化有关。对幼儿的教育问题,很多家长们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棒”,“好好学习,我就奖励你”,这些话语助长了孩子的不良习惯。幼儿生来是无知无识的,不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所有一举一动有受到遗传的影响,也受到环境的约束,环境中最重要的是父母,幼儿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是接触父母、接触家庭开始的,家庭教育环境不好,家长的不严格教育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造成了极大的障碍。

    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因此,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是以后成长的基础,无此基础,一切便无从谈起。2、学校教育对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重要意义

    幼儿期是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注重这一时期各种习惯的培养,是为他将来成功的走向社会垒下的第一块坚实的基石。习惯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自然的、不知不觉、不加思索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和倾向。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在一定的情景下自然而然的“自动化”地表现出来。我国儒学泰斗孔子说过:“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意思就是小时候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天生的一样牢固。儿童学者告诉我们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换句话说,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如果学校教育不当,把握不好,这一时期常常会使幼儿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如果培养得法,尽早形成良好习惯,不但有利于以后的学习,还将使幼儿终身受益。幼儿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和教师在一起的,幼儿在园的一切行动都在教师的管理教育之中。幼儿教师是实施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可以通过教育活动在幼儿身上引起期待的行为,教师也可以用一些方法消灭和遏止幼儿身上所存在的非期待行为。在幼儿园里,不同的老师所管理的班级幼儿行为习惯存在差异,有的班级小朋友排排坐吃水果,吃完水果地面保持干干净净,有的班级则满地都是水果皮;有的班级小朋友午睡前会把脱下的衣服叠放整齐,鞋子摆在规定的位子,起床后把自己的小被子叠整齐,而有的班级小朋友衣服到处放、鞋子随便脱、起床后不是找不到衣服就是找不到鞋,由此可见教师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影响是很大的。

    3、良好的习惯是所有教育活动的基础和目的。

    二、让孩子喜欢幼儿园,喜欢老师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要想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首先就要让孩子喜欢上幼儿园,喜欢老师,从心里接受老师。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尽快的脱离父母的情感,适应新的环境、新的生活。对于2周半至3周岁的孩子来说,能高高兴兴的来幼儿园,快快乐乐的离开幼儿园是我所面临的第一个大的难题。大多数的孩子们都没有离开过父母,没有离开过家。所以,离开亲人,来到幼儿园的新环境又被称为第二次断乳期。起初尽管我用了很多的办法,还是不管用,那可真是哭声一片。我班有一个孩子叫周焕博,虽然入园已经有一个多月了,但是每早的哭闹仍然是他的必修课。孩子来幼儿园哭闹的原因是在幼儿园没有爸爸妈妈的陪伴,他们觉得十分害怕、不安全。于是,我便努力的去多接近他,比如多抱抱他,在他睡觉的时候去抚摸他的头,吃饭的时候多给他夹一块肉,让他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心,增强他的安全感。渐渐地,我发现他,开始愿意跟我交流了,也听我的话了,有了安全感也就不再闹了。

    三、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利用幼儿好玩、爱做游戏、好模仿的特点,可把各种生活卫生习惯内容渗透在游戏中,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把枯燥的内容转化为生活的游戏。我们通过自主性游戏中的“娃娃家”和“菜场”,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了帮助娃娃折叠衣物,帮助娃娃把凌乱的“娃娃家”收拾干净整齐,把各种菜归放整齐。在幼儿园里,最频繁的莫过于与同伴们的交往了,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将生活卫生习惯较差的幼儿融入到生活卫生习惯好的幼儿之中,利用同伴们的相互影响,逐渐养成了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例如,我们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每天检查幼儿的生活卫生情况,对做得好的幼儿给予奖励,或是贴小红花、贴五角星等;我们还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让小朋友轮流做值日生,每天检查幼儿的生活卫生情况,对做得好的幼儿给予奖励。这样在全班幼儿中创设了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共同促进了幼儿生活卫生能力的提高。

    四、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加强行为练习

    幼儿的日常活动是指来园、离园、进餐、睡眠、穿衣、洗理、劳动、散步、自由活动等。因为幼儿身心发育还不成熟,缺乏自制力,容易忘掉行为规则,凭一时冲动行事。所以,教师应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细心观察、分析和研究每个幼儿的不同特点,及时肯定或鼓励幼儿的正确行为,纠正幼儿的错误行为,创造有利的教育时机,加强幼儿的行为练习,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坚持运用各种形式,采取灵活的教育方法,恰当地运用表扬、批评和艺术作品效能,矫正幼儿不良的行为。表扬要恰如其分,并值得幼儿珍惜;批评幼儿时,即不能伤害到幼儿的自尊心,又要让他受到纪律的约束;艺术作品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如:讲《小猪变干净了》的故事,通过讲解、讨论不讲卫生的小猪如何变干净了,引导幼儿讲卫生,勤洗手、勤洗澡的好习惯。

    幼儿期的孩子学习具有模仿性强和易受暗示的特点,教师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着他们,教师怎么说、怎么做,他们都学的惟妙惟肖。所以,在与幼儿共同活动中,我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在带幼儿散步、游戏时,帮他们擦鼻子的纸一定要放进垃圾箱,孩子们吃的水果皮、糖纸,我会引导他们放进垃圾箱。并让幼儿知道不应该乱丢垃圾,因为它会把环境弄脏的。我还在墙壁上布置一些对比图片,与他们一起看,共同讨论:“你喜欢什么样的环境?哪个小朋友做得对?为什么?应该怎么做?”等等。让孩子知道怎样做是对的,怎么做是错的,懂得保护环境是好处,初步形成幼儿正确的环保意识观念。现在,不论是在哪里,孩子们都会自觉的把果皮丢进果皮箱,保持环境已成为孩子们自觉遵守的行为,这些良好的行为逐渐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的行为,并逐步养成爱护环境的好习惯。

    任何行为习惯都是靠练习而形成的,行为练习是形成和巩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最有效方法,是教育实践的具体体现。幼儿日常生活的内容非常丰富,时时处处都有对幼儿进行行为引导的良好时机,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在各项活动中,引导幼儿进行行为练习。如:通过组织幼儿进行修补图书、打扫卫生等力所能及的劳动来练习爱护公物的行为和关心集体的行为;还可以通过委托幼儿做些具体的事情,如让某幼儿关心帮助某个小朋友,帮助老师收拾玩具等,来练习幼儿的合作行为。经常启发幼儿注意观察平时生活中发生问题和小事,学会鉴别自己和他人言行是非的能力,使幼儿懂得应该做什么,怎样去做,形成正确是非观念,勇于承认错误,改正缺点,虚心接受意见,使之较早地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文章录入:周周    责任编辑:周美娟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广告298X245
    >> 专题栏目